突出主体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
——浅谈师生共同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思考与操作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使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弊端更明显地凸现出来。因而,我们必须改革旧的评价体系,尽快建立起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就是构建新的评价方式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我校二年级有两个班自一年级开始就分别在语数两个学科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获得个性发展……。总之,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收集、记载、整理材料、组织交流展示活动所耗精力太大。“样本班”老师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其他日常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和活动密度大的情况下,“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就常常受到冲击,甚至“记录袋”被束之高阁,只有在被作为“样本”交流展示时,才被“精心打扮”以后闪亮登场。这样“成长记录袋”的教学评价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此项实验的真实性、有效性也就得不到保证。
如何避免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流于形式,更加开放“成长记录袋”收集的时空,真正发挥“成长记录袋”收集、评价、教育、激励的功效?如何做到评价及时全面,而又省时高效,便于操作呢?结症所在还是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认识模糊,认为建立“成长记录袋”只是教师的事。因而,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点,确立学生在这项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把收集、记载、整理材料,组织展示交流的权力交给学生本人。变什么都是教师包办代替,“一条龙服务”的操作方式为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动手操作的方式。
首先从理论上讲,这种操作方式有一定的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评价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那评价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很清楚。即: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客体,又应该是参与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其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评价、自主反思、自主管理。学生亲手建立自己的档案袋,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能更多地感受和体验到取得点滴进步,获取小小成功的极大乐趣,从而最有效地发挥“记录袋”的评价、教育、激励的功能,促进学生自主、持续的发展。同时,教师才有可能从繁琐的事务性操作中解脱出来,而更好地发挥指导者作用,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关注教改动态,关注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关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方法和策略纠正偏差,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学生亲手建立“成长记录袋”也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有目的地指导和训练学生,使之具备相应的能力:学生自己建立“成长记录袋”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建立“成长记录袋”的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1、教学生捕捉所需要的信息:课堂上发言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表扬的话语;作业中教师鼓励性的符号和评语;一篇在班上交流过的日记和作文;听写、测试成绩有所提高;竞赛时名次较以前有长进;甚至在家长、亲朋好友面前“露一手”赢得的掌声……都可以囊括于记录袋之中。这既能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又能让学生在时时关注自己进步的同时,获取更大的、更为持久的发展动力。2、教学生收集、记载、分类整理材料。剪剪贴贴、涂涂画画、写写记记……,这些都是学生很乐意做的,也能越做越好的事。再说学生总想把自己“光荣簿”——记录袋打扮得漂漂亮亮,富有特色,甚至每次花样有所翻新,好在同伴面前露露脸。谁能说他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是在积极开动脑筋呢?不是常常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创造的亮点呢?
二、 科学合理地设计易于操作,内容全面,富有童趣的“记录袋”。既然是以学生自己建立“成长记录袋”为主,那就要设计出学生一看就明白,一看就喜欢,一看就会操作的记录袋板块。1、设计两个记录袋。一个记录袋始终在学生的手中,学生随时可将自己的评价材料收集在记录袋中,在某一板块留下成长的足迹。另一个记录袋是由教师统一保管。一般使用的频率不高,一学期最多一至两次,主要在适当的时期将学生记录袋中的材料存放其中,为以后对比分析,全面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实验工作提供依据。学生使用的记录袋要美观、实用。最好是透明的软塑料的文件袋,袋内始终配放有一定厚度、韧性强,规格统一的白纸,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在袋内装有小剪刀、水彩笔、固体胶等工具,便于随时操作使用。2、设计三大板块。教师应根据“课标”精神,“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记录袋的设计原则,精心选择一些项目内容,设计成几个主题鲜明的板块。(1)学科发展目标。这个板块可取一个与学科学习有关的名称:“语文乐园”“数学快车”“快乐学习”等等。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教师还可以将此板块设计成若干个小的板块。如:拼音教学结束,开始学汉字了,可针对性设计“用拼音记下我成长的足迹”,“我的字越写越漂亮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乐于学习的兴趣设计成“Yeah,我得了优。”“哇塞,给爸妈的惊喜!”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多识字,巧识字可设计“往哪儿躲,我是火眼金睛认得你!”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设计“向你推荐的少儿读物”,“我是小书迷”,为了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认真思考,细心检查的习惯可设计:“智多星解难题”“数学快车 日(多少日)行驶无差错”等等。(2)一般性发展目标。建立“成长记录袋”一个最主要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行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记录袋的第二大板块。并设计成若干个小的板块。如:“学校里我是好学生,家里我是好孩子”,“合作成功”,“奇思妙想”“心灵手巧”“照照镜子”“回头看看”等,让学生在建立记录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主管理,自主发展。(3)个性发展目标。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其性格特征,心智水平是有差别的。为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们可以将个人发展目标作为第三大的板块。如“我最得意的”、“拿手好戏”、“我也有我的优势”……。让学生把自己有创意的美工制作、摄影、书画等作品,写的日记、作文,自己编的儿歌、谜语,登台表演时留下的精彩镜头,体育赛场上矫健的身影等材料收集、归类、记载在相应的板块上。
三、开辟园地展示学习成果,搭建舞台展现成功的风采。小学生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好奇心,但保持的时间不会太长久。要想让他们始终对建立“成长记录袋”乐此不疲,除了应根据年级阶段不同,对各版块进行增删或改版,还可以开展一些展示交流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积极向上,共同体验学习的愉悦,共同分享成功乐趣的一种氛围,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来欣赏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给学生原本已对“记录袋”的兴趣有些淡化的内心注入“兴奋剂”,让他们再次出现兴奋点,产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并对下一步继续建立“成长记录袋”呈现跃跃欲试之状态。但是开展交流展示活动要本着易操作,有实效的原则。1、园地的设计。建立“成长记录袋”是一项周期很长的实验工作。如果设计的园地和栏目操作复杂,就会成为教师的包袱,往往最后就会是不了了之。因而,设计的园地必须便于轮流展示,长期使用。如:依教室某一角设置一个斜面,隔档式的展板,学生随时可将自己“记录袋”内所需展示,愿意展示的材料在此展出。可以是小组轮流展示,也可以是自由自主地展示。学生认为自己某一板块成果显著,材料丰富就可将这份材料插入隔挡中,如果有的同学觉得自己某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出色,看到别人展示的材料后有所启示,再付出努力,取得了成绩,材料充实了再随后展出也可以。这就真正发挥了“成长记录袋”和“展示园地”的教育激励的功能。2、交流活动的形式。开辟展示园地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口头交流活动。如小组内相互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换交流,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看学生的材料,了解了学生特长以后,创设情境,搭建舞台让学生一展风采。如:设一个固定栏目“班级之最”,每天安排一名学生登台展示自己的特长;还可以结合新教材中的“展示台”栏目开展活动。如:“古诗词诵读擂台赛”,“主持人”、“故事大王”“小作家”竞选等一系列活动。
总之,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实验工作是长期、细致、艰巨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但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把学生这个主体参与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这项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