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本部新闻
当前位置> 本部新闻 > 正文
《小学数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二)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06-07  点击次数:

《小学数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二)

课题试验班教师、教研组长 葛爱莲

在市教研室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组织和支持下,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得以顺利的展开和进行,实验计划的执行情况良好,现已进入实验的第二阶段(即实施阶段)。需要说明的是,我校在设计成长记录袋的类型上,主要采用文件型和评价型,同时也兼顾运用了其它类型(如课堂型)。下面我们就本阶段对该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所做的工作,向各位专家、领导及老师们作简单汇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形成性评价的目标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即先天素质),也不是为了筛选个别精英人材,而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而,我校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研究的过程中,本着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宗旨,建立和实施了“以全面性评价为指针,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以激励性评价为手段”的一整套评价体系。

一、 以全面性评价为指针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对学生学习数学状况的评价,既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和数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作评价,又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思想品德作评价。每种评价方式不仅考虑到与其它评价的联系,也考虑到有自身的特点。如认知水平的评价主要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见记录表);数学基本技能的评价包括运算的速度、正确率(见试卷及作业)、运用的广度(生活中、学习中等);行为表现的评价包括操作、作业和课外学习(见记录表);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接受、反应、内化、组织等(见记录表及平时特殊情况记录);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包括预习、听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采用自评的方式,教师给予恰当的认可或赞赏)。具体评价时既突出了教学内容,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既考虑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特点或共性,又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协调;全体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统一。

二、 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

过去教师评价重在对学生最后学习结果的评定,究竟过程如何,往往被老师们忽视了,而本课题在研究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侧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我们是这样实施的:首先一个学年的评价是分步实施的,包括如下几个步骤:①学生对本学年数学学习的预期准备状况的评价。②对各单元新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③对各个知识点运用情况的评价。④对学生每一个阶段身心发展情况记录的评价。⑤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综合运用的评价。其次对一个单元的教学评价来说也是分步实施的:①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②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自学、预习情况。③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参与情况。④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⑤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迁移运用情况。

三、 以激励性评价为手段。

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当今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深受社会和家庭的关爱。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如果评价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相违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尽量注意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和进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如将学生最好的作业、最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最好的作品、课堂中的良好表现等都及时记录,并附加肯定的和鼓励的评语,使学生从成长记录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取得进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承担实验的课任教师与班主任及其它学科教师如何配合问题;对于学生的自评和家长描述性的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如最好的作业、最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最好的作品、课堂中的良好表现等怎样综合起来行成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教师的负担很重,学生的人数过多,因此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教师普遍感要搞好这项实验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负担太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