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成长记录袋的实践与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教育改革的形势迅猛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这场教育改革浪潮冲击着人们的观念、思想,使陈旧的固有的不变的教育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长期以来承袭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正受到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01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把加快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方式,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评价方法改革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提高全民族公民的素质。为此,必须以动态的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代替教育评价,作为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过程的重要指挥棒,其评价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结果。我市作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育评价”再次进行研究,把“教育评价”作为课程改革与新教材实验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是芜湖市在课改实验中心须承担的任务。通过研究,对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完善、实验,提供有价值的实践依据,真正发挥我市作为全国实验区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在认真研究国内外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教育评价的现状,认为: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评价研究,应以形成性评价为基本形式,即重在评价过程或者重在过程中动态地、发展地加以评价,这样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因此,我们引进一种质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
这种成长记录袋用于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评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过程,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成长过程、教学的连结、学生对待数学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已经取得的经验看,由于“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在教育实践中用于评价儿童在某一特写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是对我国多年来传统的静态的、单一的、忽视儿童参与的诸多弊端的教育评价的补充和完善,也必然地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信心、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等心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教师成长和儿童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 课题的含义。
(一) 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质性评价的典范,与其它质性评价方式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标准化测试和高利害评价产生的消极影响,在国家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予以引入和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成长记录袋毕竟是国外的舶来品,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实际,从更广泛的视角探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探索与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中其它评价方式结合的问题。
成长记录袋,英文单词是portfolio,来源于意大利语portafoglio,有文件夹、公文包或代表作、逻辑等多重含义,同时也有人将其评为档案袋或档案录,由于成长记录袋的起源及性质决定,现今,国外、国内对成长记录袋的定义有很多种,我们倾向于作为评价工具,不只是装满材料的容器,而应由学生和教师系统地有组织地收集相关资料,以监控学生在特写学科领域中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并检验学生努力、进步的过程和成就,对很多正式测验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解释。
(二) 成长记录袋的基本特征:
第一, 成长记录袋的成份是学生作品,具有一定的系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第二, 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
第三, 成长记录袋是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三) 成长记录袋的类型:
根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Margaret E. Gredser,以成长记录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把成长记录袋评价分为:
1. 理想型(ideal portfolios)
2. 展示型(showcase portfolios)
3. 文件型(documentiou portfolios)
4. 评价型(eraluation portfolios)
5. 课堂型(classroom portfolios)
上述五种成长记录袋在功能、构成和使用目的上的都有不同的特点,具体见下表:
类型
| 构成
| 目的
|
理想型
| 作品产生和入选说明,系列作品,以及代表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的作品能力的反省。
| 提高学习质量。通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帮助学生成为能对自己的学习历史进行思考和非正式的评价的人。
|
展示型
| 主要由选择出来的学生最好和最喜欢的作品组成。自我反省与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
| 在有家长和其他人参加的展示会上,提供学生作品的样本。
|
文件型
| 在内容上除了学生作品外,还包括教师建成的检查表,教师所做的课堂观察记录,以及表现情况测试的结果等。
| 以学生的作品、良好的质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果。
|
评价型
| 主要是由教师、管理者、学生所建立的学生作品集,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
| 向家长和管理者提供学生在作品方面所取得成绩的标准化报告。
|
课堂型
| 它通常是根据课程目标对所有学生表现的总结、教师给每个学生的评语以及教师本年度的课程和教学计划。
| 在一定情境中向家长、管理者及他人,报告学生有关情况。
|
三、 课题的组织领导。
本课题作为芜湖市小学数学科研课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由市教科所牵头,市育红小学、安师大附小负责具体实施。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拟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一) 课题研究的分工:
组长: 车文胜(市教科所)
副组长:幸皖云(芜湖市育红小学 校长)
汪叔康(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副校长)
胡云(育红小学数学教研组长)
组员: 陈严、高敏、苏云(育红小学实验教师)
葛爱莲、刘庆(安师大附小实验教师)
(二) 课题实验的对象:
育红小学一年级五个班,安师大附小一年级四个班,其中育红小学一(2)班、安师大附小一(2)班为研究班,数学教师分别是高敏、葛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