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船,家教是帆,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港湾。”“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家长,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身体力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还要创建合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幸福愉快的成长;更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特别是个性特征,学会尊重孩子,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孩子成功的动力。
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位优秀的家长不能闭门造车,我行我素,而要广泛借鉴别人的成功教育方法,但也不能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可以说,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特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在我们的女儿晨晨成长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她综合素质的培养,注意陶冶她的爱心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她的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挖掘她的智力潜能,引导她的的求知欲,给她一个张扬个性的宽松环境和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
一、民主、尊重、做孩子的朋友
家庭教育虽是一种个别教育,但父母双方应当形成一个协调的教育整体。对孩子的态度、要求和教育,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对子女态度不一致,要求不一致,教育不一致,不仅会导致家庭的不和,而且会使家庭教育走向反面。孩子最会看大人的眼色行事,一方管教,另一方偏袒,孩子就会有恃无恐,使正当的教育失去效力;一方表扬,另一方嘲讽,孩子就会分不清是非曲直而无所适从。一个人的成长难免有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时,父母应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与他们一起分担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消除成长的烦恼,鼓励和引导他们跨过一道道生活的门槛。在晨晨成长过程中,我们基本没有动手打她(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无论她犯多大的错误,我们都坚持与孩子讲道理,心平气和地用语言沟通。孩子在不断地长大,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坚持每天抽出半小时时间和孩子聊天,了解她一天的活动情况及心理状况,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及时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得在幼儿园时女儿因为思维活跃经常被老师告状说爱说话,晨晨由此也不太喜欢那个老师了,还对我说:“妈妈,老师总是批评我,不喜欢我。可我说话多是因为我爱动脑筋、问题多呀。”我听了后,稍微想了想,顺其自然地对晨晨说:“是嘛,你简直太棒了,老师经常批评你说明她最爱你,最喜欢你,因为喜欢才希望你做的更好一些。你想想,妈妈是不是很爱你,所以才会经常指出你的缺点,我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吗?你再想想老师批评其它小朋友有你多吗?”晨晨听我这么说就开心地说:“当然是批评我最多。”然后我就引导晨晨:“既然老师这么爱你,咱就努力做到最好,让老师开心,以后在课堂上有问题咱下课再问,不能因你一个人的问题而影响了整个课堂秩序啊。”自此以后,晨晨真的改变了很多。孩子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的,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有时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一个不会犯错误的孩子,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从来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记得女儿曾说过一句话:"犯了错误说改正,结果又要犯,要是一个木头人就好了,那肯定不会犯错误."对于孩子的错误,要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理解。记得晨晨小时候担心家里养的小金鱼渴了,竟然拿杯开水倒进鱼缸,把金鱼烫死了;我让她帮我拿鸡蛋,她说帮我忙,结果提前打开,流了一地鸡蛋;为了听两个鸡蛋碰撞的那种声音,竟然把家里一筐鸡蛋打破了好多,幸亏制止及时。孩子不就是在这一次次错误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吗?
二、铸造健康人格,重视爱心培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在晨晨的成长过程中,我首先注重是对她的爱心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其实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真诚地希望付出爱,从而获得受到别人感激、尊重和夸奖以及情感满足的体验。为什么有的家长总说孩子太自私,父母为之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关爱,其实责任出在家长身上。记得晨晨有段时间把她喜爱的零食给她爷爷奶奶吃,老人们总舍不得吃孩子的零食,所以一次次拒绝接受,孩子厌烦了,慢慢地就养成了吃独食的不良习惯。幸亏我们发现纠正及时,避免了不良习惯的固化。这件事让我想起一个“爱”字,老人们不忍心吃掉女儿的零食,是因为爱孙女,女儿将自己喜欢吃的零食给我们,是因为女儿爱我们。不同的是女儿拥有了我们的爱,而我们却拒绝了女儿的爱。也许就因这充满爱的拒绝一次次重复上演,以致遏制孩子爱的萌动,最终扼杀了孩子爱的天性和爱的能力。于是孩子慢慢习惯了被爱,却不习惯怎样去爱别人。有一次晚上,我和晨晨在床上聊天,我故意装着很困,把眼睛闭上,晨晨叫我也不答理,她就小心翼翼的把被子帮我盖好,然后关好灯,自己也睡觉去了。当时我心里真的充满了感动。我常对孩子说:“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要相亲相爱,尽职尽责。”女儿做到了,她用一颗赤子之心和孩子的童真关爱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奶奶双目失明,吃饭时她会给奶奶碗里夹菜。看我蹲着洗衣服,会主动给我搬凳子。就这样,我们的晨晨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强化了爱的天性,练就了爱的能力。
三、关键是让孩子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不要把孩子推到学校就不管了,要努力做到家校配合。晨晨从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不错,从二岁半开始我坚持了二年时间帮她记口述日记,由刚开始的流水帐变得越来越精炼,每天晚上,她讲我就在电脑上帮她敲打,她就站在我身边跟着电脑屏幕朗读,女儿也因此比同龄的孩子认识的字要多。后来晨晨的日记曾被郑州一家杂志《新闻爱好者》发表,她记日记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识字多看的多,她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有时我会故意说:“哦,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也不会,不过我相信书上会告诉你答案的,等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哟!”我们还经常戏称女儿为“陈老师”。如果有人要问晨晨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她一定会告诉你“学校生活最快乐。”只有把学习看作一件快乐的事,孩子才会乐此不疲,如痴如迷。特长班也是如此,有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打着骂着也要逼迫孩子去学。晨晨长这么大,我们从未强迫她报什么特长班,全是她自己兴趣所至,她的爱好是全面的,但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只有采用淘汰制挑选了她最喜欢的书法、舞蹈两项。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把分数看得很重,殊不知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我们从不把分数看成唯一,无论晨晨考试分数高低,从未受到我们的批评。我只是告诉她:“只要你平时认真对待了,考多少分都没关系。但每次考过要认真总结,如果是知识点不会导致错误,那妈妈就和你一起重新补习,务必掌握;如果是由于自己马虎造成的,那就要吸取教训,不允许再犯同样的错误。”我还让晨晨备了一个纠错本,把每次测验、作业上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随时查阅,以防再犯。
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极为基本的素质教育。当孩子第一次坐上家庭的餐桌,习惯教育便从此开始了。怎样用勺、用筷、夹菜;怎样注意营养多样化,防止挑食;怎样帮父母收拾碗筷……晨晨从一岁零三个月开始自己独立吃饭,刚开始我用塑料围裙给她从脖子围好,放一个矮桌子,把饭菜都放在她面前。在饭桌上,看大人津津有味地吃饭,她也吃得很香。我们在一起还经常讨论各种水果蔬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还有吃哪种东西能给人体带来哪些好处。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她仅仅两岁半,到菜市场不仅能叫出各种蔬菜水果的名字,还知道吃芫荽眼睛亮,吃鱼聪明,吃大豆、核桃是益脑食品。我很少给女儿买零食,每天吃饭定时、定量。我也从不允许她吃别人给的东西。到两岁多时,吃饭、大小便、擦地板、收拾碗筷、脱衣睡觉日常生活环节,除难度较大会寻求大人帮忙解决外,晨晨一般都能独立完成。三岁开始,孩子就拥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我们教育孩子的原则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就尽量让她自己去做。一时的付出终生的收获,晨晨现在已经在生活方面基本可以独立,每天她会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再需要我费心。记得曾有一次去接晨晨,发现有很多孩子的家长在帮忙打扫卫生,也经常听有些孩子的家长说孩子这么大了还要喂着吃饭,帮着穿衣。其实是家长太懒,试想是不是我们嫌孩子吃饭慢,穿衣慢,做事慢,次次包办,一次次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到最后还总是怪孩子的自立能力不行,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干,这是父母们常常进入的怪圈。
在孩子的学习习惯上,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从不坐在身边指手画脚当监工,试想一下,我们做大人的,如果干工作时领导在身边会有什么感觉?晨晨的听写也全是自己先读录音好再放出来写的,我很少参与。孩子每次做完作业让我签字前,我都会问她自己是否检查过,坚持让她自己先检查好了再拿给我,我一般不帮检查;偶尔发现错误,我也只会告诉她我发现了错误,让她自己检查出来并修改后我才会签字。我要求晨晨写作业尽量不写错,不能写一个擦一个,这样会降低学习效率。每天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让晨晨把她白天所学的内容讲述给我听,这样一是可以了解孩子学习的进度,二也是加深孩子的记忆,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发现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我要求她利用第二天提前到校的时间去问老师,晚上回来告诉我答案。每天早上起床,坚持让晨晨朗读半个小时,早晨空气新鲜、头脑清醒,孩子记忆力最强。
总之孩子教育的成败,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这诸多因素中,家长的言传身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写下上述文字,主要是为自己理清思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融洽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氛围最终还是要靠每位家长自己。听说前些年有位望女成龙心切的妈妈,读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如获至宝,如法炮制,完全不顾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点。结果事与愿违,女儿非但没有成为哈佛女孩,反而由于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早恋、出走、沉迷网络,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我们暂时不去理会关于《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争议,即便这本书记述的全部是事实,这位“望女成龙”心切的妈妈至少也步入了“东施效颦”的误区。记得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一句话:“任何成功都是不能复制的”,我们也可以说:孩子的成人和成才更是不能复制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们的精心呵护、用心调教、潜心研究。
不少父母以爱孩子自足、自慰、自豪,我却大不以为然。在我看来,用爱当父母是动物都可以做到的,而用心当父母才是我们人类可以做到的。当称职的父母需要不断成长。以为成长仅仅是孩子的事情是父母的误区。
十分高兴,在我的周围,在晨晨班同学的家长中,就有一批这样非常优秀的父母。让我们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愿与所有的家长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