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本部新闻
当前位置> 本部新闻 > 正文
【讲好育人故事】第十期:教育,是个良心活
作者:安师大附小  编辑:陈亚华 发布时间:2025-03-25  点击次数:

【个人简介】

王剑,1995年参加工作,一级教师,教育硕士,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高等学校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被评为芜湖市“骨干教师”、芜湖市“教坛新星”“江城最美教师”(提名)、芜湖市优秀教师、弋江区“优秀班主任”等。

【演讲正文】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分享的育人故事题目叫《教育,是个良心活》。

这句话听来虽然有些土味儿,却是我三十年教育生涯的心得。回顾过往,我工作的轨迹从农村到县城,再到城市;带过班,当过行政,做过分校管理,但无论环境怎样变化,岗位如何调整,我始终没有忘记教师的根本和教育的初心。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我很欣赏教育家李镇西的一句话:我们要做有良心的教育,教育的良心,就是爱心、童心、责任心,也就是我们的初心。我想再增添一个心——“慧心”,育人不仅要有爱心,尽责任,还要有教育的智慧。今天,我讲的不仅是育人故事,也是我的成长故事。

一、教育的良心——以爱心为根,涵养育人沃土

十六岁那年,我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好奇与憧憬,被分配到长江边的一所村小。也就在那一年,一场洪水将本就破旧的校舍冲毁,我是在租借的民房里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课。现实的冰冷让我陷入了迷茫。一天,我对父亲说:“爸,那地方我……我不想去了……”父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家长把孩子交给你,那是多大的责任啊!你已经是个老师啦!”父亲朴实的话语,让我心头一震:是啊,我是老师了。我要是迷茫,那不误人子弟吗?渐渐地,我打消了离开的念头,直到村小被撤并。

在村小的五年里,每年秋季开学,江边不是内涝就是洪水,我和同事们就会因为校舍被淹而奔忙,租民房,搬桌椅,挨家挨户发通知;到了春季开学,常有孩子因交不上学费而辍学(那时学杂费一人一学期也有百把块钱),于是,我就约家访,找学生,走村串户去动员。那时,我们常几个月不领工资,给几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垫付学费。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叫小飞的孩子,成绩优异,但家庭窘迫,母亲多病。有一次春季开学,他没来报名。我猜一定是家里遇上难处了,就上门去了解情况,老实巴交的父亲紧锁眉头说:“去年秋季内涝家里收成不好,春种的农资钱还没凑够,两个孩子报名一时拿不出钱来。”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看着一旁小飞单薄的身子,渴望的眼神,对小飞父亲说:“再难也要让他按时上学啊,学费我来垫。”父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现在,小飞如愿成了中江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一次在他的朋友圈里,他贴出了一张芜湖生活频道记者采访的照片。不知记者当时采访他什么问题,但从他的回答中,我已经能感到当初那颗爱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田扎下了根。正如郁培林校长在《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一文中写道:爱心是老师的职业底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每朗诵这段文字,我都深有感触。是啊!爱是老师最基本的良心,这种爱不需要理由,因为你是老师。

二、教育的良心——以责任为魂,淬炼担当品格

五年后,村小被撤并,我带着还未洗净的泥土味,考入县城小学,一干就是十二年。虽说是县城,但当时班里的留守儿童不少,也成了我必须面对的课题。

这张照片是我来附小前和一个孩子的合影。照片上的孩子叫小杨,彼时的他活泼可爱。他曾是个性格怪僻的转学生:破坏公物,搅乱秩序;小小年纪,自我封闭。有一次,为鼓励孩子读书,我特意请他读,可他却出人意料地说“我不会,我不要这个机会”,课后,我找他谈话,30分钟他大概只说了不到10句话,而且,都是说“不”得多。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原来,小杨爸妈在上海做服装生意,因感情问题闹离婚,后来,爸爸一气之下带着他回老家开起了出租车,平时小杨就踢给了爷爷奶奶。那时,我还是个没成家的小伙子,也曾犹豫过要不要管这家长里短的事,但看着孩子无助的目光,我还是决定走进他的内心。于是,我有事没事找他聊天,聊自己的经历,聊他的爱好,聊学习的困难,聊成长的乐趣。终于,孩子向我敞开了心扉。

接下来,我经常给小杨的父母打电话,真诚地跟他们交心:小杨这孩子爱爸爸,更爱妈妈,他谁都不想失去,他需要完整的家。令人欣喜的是,原本态度冷淡的母亲听到这些竟痛哭流涕起来,她向我倾诉道:“老师,我们不配为人父母啊!我们做家长的还不如老师有责任心……”于是,她主动放下上海的生意回到孩子身边。后来爸爸也回心转意,完整了小杨的生活。

这是我原先学校天井中央的一块文化石,上面镌刻着“吾责尽矣”四个字。每每看到它,都会警醒我要时刻以尽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情,用真诚的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三、教育的良心——以智慧为光,点亮成长境界

2012年,我来到附小,一晃已是第13个年头了。城市孩子个性张扬,家庭教育参差不齐,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觉得光有爱心和责任心还不够,还要用智慧去捕捉教育的契机。

案例一:信箱里的秘密

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除日常管理的琐事外,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是比较棘手的。一年级我当副班时,经常听班主任小汪老师抱怨,昨晚,某某家长又来反映孩子被欺负了,态度很冲,一讲就是几十分钟。经过观察,我发现很多低年级孩子由于沟通和表达能力欠缺,一旦与同学发生矛盾,会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家长有时偏听偏信,直接介入其中,往往把一件简单的事复杂化、扩大化,也耗费了班主任老师很多的调解精力。如何让孩子间的矛盾不出校门,用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是我在班级管理中一直思考的。为了让孩子学会主动表达困扰,上学期,我尝试在班级设立了一个“心语信箱”,鼓励孩子们用留言条的形式,将自己在与同伴相处中发生的小矛盾、小问题写出来,投进信箱,每天由阳光委员进行整理。对于孩子们反馈的问题,我通常会进行分类,对有矛盾升级风险的问题及时、主动进行干预。一次,信箱里收到一张纸条:老师,王**同学他总欺负我,每次放学他都故意推我,昨天还把我推倒了,我都不想上学了……。看到留言,我意识到事出有因,及时约谈了孩子,得知原来是几个孩子不跟王同学玩,他气不过,每次排路队放学时就趁老师不注意推搡报复魏同学。于是,我又找王同学了解情况,谁知,他也一脸委屈,说魏同学他们合伙孤立自己。经过教育引导,两个同学认识到了错误,还相互道了歉。后来,跟家长反馈后,双方家长都一个劲地批评自己的孩子。第二天,信箱里,收到了一封王同学的道歉信:下午,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不应该用武力解决问题,这样只会让我和朋友越来越远。一场风波就这样通过小小的信箱解决了。上学期,我们班处理由家长介入的学生矛盾只有一起。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都习惯了找老师或通过信箱来反映。现在我们的“心语信箱”又成了孩子表扬好人好事的平台。我想,当我们用智慧打开一扇解决问题的大门时,也就打通了通往孩子心灵的通道。

案例二:别样的奖励

除了处理学生矛盾外,贪玩的孩子也让老师烦恼不已。批评和呵斥是我们的常用手段,可效果总是被动、反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让遵守规范和释放天性统一起来呢?我觉得这也是需要智慧的。我在《今天怎样“管”学生》一书中看到了一种有趣的激励方式——“派特时间”,它是由美国课堂管理大师费雷德·约翰斯倡导的,用时间作为奖品的激励制度。学生在“派特时间”里能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不过,这个时间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如果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紧跟老师思路,他们就会为老师节省时间,并因此获得时间奖励。

上学期,我在班级中也尝试推行了“派特时间”的奖励,并且和我的体育活动课结合起来。每节课根据学生表现奖励2分钟派特时间。每周获得的“派特时间”可在周五的“体育活动”课上兑换成游戏时间。游戏既有适合室内玩的“拼句游戏”“水果蹲”等,也有适合室外玩的“桃花朵朵开”“左右跳”等,这些游戏不仅健体,也是对学生专注力的训练,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派特时间是最闪耀的星辰,它是用我们的努力拼凑起来的欢乐地图。当老师宣布我们获得派特时间时,大家的眼睛都亮起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育人首先需要我们有爱的思想和爱的行为。其次,老师还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并了解学生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运用教育机智,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以上是我梳理的几个育人小故事。三十年的成长经历和育人心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悟:教育,是个良心活。它没有轰轰烈烈的瞬间,却有无声的坚守;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却有深远的影响。真正的教育是爱与责任的交织,是情感和智慧的交融。愿我们都能以良心为尺,情怀为灯,在教育的路上,留下串串温暖的足迹,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之路。

谢谢!

【听众有感】(一)

中校区 施文露

三十年春风化雨,一颗丹心育桃李。今天,有幸聆听了王剑老师三十年从教生涯的分享,内心深受触动。三十年,足以让青丝染上白霜,却未曾改变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他用平凡却温暖的故事,诠释了“教师”二字的分量,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心、责任心与慧心,是照亮学生前行之路的明灯,是教师宝贵的品质。

一、爱心是教育的底色

王老师分享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了王老师从1995年在农村学校驻守5年,不畏艰苦的环境,并通过劝学小飞同学这个案例,让我看到了教育中爱的种子在发芽壮大,要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心灵。

二、责任心是教育的基石

王老师通过分享他在县城小学的教育经历,讲述了小杨这个留守儿童的案例,王老师面对棘手的教育问题没有逃避,而是负责任地进行家访,努力协调小杨的家庭问题。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负责。

三、慧心是教育的艺术

王老师不仅拥有爱心和责任心,更拥有教育的智慧。他还分享了在附小工作后两个具有特色的教育管理方法,设置心语信箱和派特奖励,让我看到了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我们用爱心、责任心和慧心去浇灌,才能收获满园桃李芬芳。只有心怀大爱,才能肩负起教育的重任;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将爱转化为行动,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只有拥有智慧,才能因材施教,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光。

【听众有感】(二)

文昌西路校区 袁清清

听完王剑老师的育人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扎根一线教育三十几年的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用生命温暖生命的修行。

王老师的故事让我明白,教育的良心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爱上。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他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用温暖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孩子。他记得每个孩子的喜好,了解每个家庭的故事,用点滴关怀填补孩子们内心的空缺。这种爱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教育的良心还体现在对职业的敬畏上。他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璞玉来打磨。这种对教育的虔诚,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教育的良心更体现在对社会的担当上。他深知,教育改变的不只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未来。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心灵的对话,是生命的相互滋养。我将以王老师为榜样,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孩子,用责任心对待每一天的工作,用童心守护每一个纯真的心灵。因为教育,确实是一个良心活。

初审:何毅娟  复审:宋玲  终审:张如华